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書面報告格式+提醒]大家可以將自己負責的部分資料張貼至部落格喔

大家好,我是健銘,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論文應有的內文格式,我想王老師對書面報告格是應該也頗為要求(或是格式漂亮分數會比較高),到時候可能需要麻煩負責書面報告的東哥了,另外大家應該有發現,我現在將此討論板所發的新文章自動寄至各位的信箱,所以各位都可以即時知道此討論版的動態,另外再提醒大家本網站的地址是在http://russian378.blogspot.com,大家可以將找到的資料貼上來給大家分享,也可以多回應大家的文章喔,感謝大家。

以下是論文應有的內文格式完整版,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壹、內文編排方式

一、 字體設定:中文以細明體為原則,英文以Times New Roman 為原則。論文題目為
18pt 置中對齊;段落標題為14pt,內文為12pt,靠左對齊。

二、 段落標明方式:主標題置中,次標題靠左對齊。

三、 圖、表之處理:
(一)、 表格:以阿拉伯數字數字標明順序,表格名稱置於上方。若表格在附錄中出
現,請另外用阿拉伯數字標明其順序(如表A1、表A2 等),以此類推。
(二)、 圖形:以阿拉伯數字標明順序,圖形名稱置於上方。若圖形在附錄中出現,
請另外用數字標明其順序,如:圖A1、圖A2 等,以此類推。
(三)、 所有圖、表一律以灰階方式繪製,請勿使用色彩複雜之表示方式。
(四)、 請儘可能將相關的圖、表連結在一起。
(五)、 對圖、表之說明,請置於圖、表下方。

四、 引註:
(一)、 正文中的引用需含作者的姓及出版年,並將其置於半形括弧中,如 “(Kinsey
1960)” 。
(二)、 在三位作者以內的情形下,三位作者皆需列入,四位以上的作者時,列出第
一位作者的名字並在其後標示et al.(禁用斜體),連續引用要用字母順序排
列並用分號隔開,例如 (Donnelly 1961; Kinsey 1960; Wensley 1981)。

五、 數學式:
(一)、 作者應確保內文內能夠傳遞數學式所要表達的意義。太過複雜的數學式(例
如:證明)請放在附錄。
(二)、 方程式置於頁中。方程式用阿拉伯數字標明順序;數字打在圓括弧裡並向左
對齊。如果方程式太長無法容納在同一行時,需分隔明確。
(三)、 不常見的符號及希臘符號以註腳 (footnote) 說明。

貳、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列於前,依姓氏筆畫排列;英文文獻列於後,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中文參考文獻所使用之年份可用民國或西元,但必須一致,不可錯雜。

二、 英文參考文獻作者的姓置於前,後接出版日期,並以半形括號標註。作者的名要
用全名,不可使用字母簡稱。

三、 作者有責任確保參考文獻的正確性。請細心地檢查參考文獻,每段文獻引用都要
有出處,反之亦然。不要將未引用的參考文獻列在參考文獻表中,並確保所有引用
都有完整的參考文獻來源。

四、 引用專書
【中文】
李德標 (1986),管理資訊系統。台北:十全圖書公司。
【英文】
Donnelly, James H. and William R. George (1981), Marketing of Service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五、 引用期刊(包含作者的名字、出版日期、文章標題、期刊全名、期刊的期數、出
版的月份以及頁數)。
【中文】
劉水深 (1983),「消費者價格意識之探討」,管理評論,第2 卷,第4 期,頁12-37。
【英文】
Wensley, Robin (1981), “Strategic Marketing: Betas, Boxes, or Bas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45 (Summer), 173-82.
六、 引用書籍內文章,文章作者與書籍作者非同一位。
【英文】
Nevin, John R. and Ruth A. Smith (1981),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a Retail Gravitation
Model: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in The Changing Marketing Environment, Kenneth
Bernhardt et al.,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50-73.
七、 如果同一位作者出現超過一次。用四個破折號(不要用底線),來代替每個作者
的名字。
【英文】
Fornell, Claes and David F. Larcher (1981a),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February),
39-50.
----and----(1981b),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August).

八、 如果兩個以上的出版品,是同一位作者且出版日期為同一年,在年之後要用不同
的字母標示,在正文引用時該字母也必須呈現在正文中。
【英文】
Day, George (1981a),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in Review of
Marketing 1981, Ben Enis and Kenneth J. Roering,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 (1981b),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ssues,” Journal of
Marketing,
45 (Fall), 60-67.

九、 引用博碩士論文
【中文】
王大陸 (1986),「台中地區職業婦女工作滿足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英文】
Coughlin, Maureen (1980), “Fear of Success: Reaction to Advertising Stimuli and Intention
to Purcha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十、 引用網頁
【英文】
Doe, John R. and Mary Smith (2000), “Learning from the Web,” (accessed June 2, 2000),
[available at insert URL here].

十一、 以上未舉例者,請類推處理。

[投影片與書面報告] 關於參考資料的格式

大家好,我是健銘,有鑑於老師對於參考資料格式相當講究,我這裡將我們寫論文的一些基本格式給大家參考,也請大家屆時寄投影片白片給我的時候,也務必以以下格式附上參考資料和圖片的網路來源,麻煩大家了。
另外,相信大家大部分的參考資料都是網路來源,因此如果只要參考網路參考資料來源可以直接跳至第十點,感謝大家。

一、 中文文獻列於前,依姓氏筆畫排列;英文文獻列於後,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中文參考文獻所使用之年份可用民國或西元,但必須一致,不可錯雜。

二、 英文參考文獻作者的姓置於前,後接出版日期,並以半形括號標註。作者的名要
用全名,不可使用字母簡稱。

三、 作者有責任確保參考文獻的正確性。請細心地檢查參考文獻,每段文獻引用都要
有出處,反之亦然。不要將未引用的參考文獻列在參考文獻表中,並確保所有引用
都有完整的參考文獻來源。

四、 引用專書
【中文】
李德標 (1986),管理資訊系統。台北:十全圖書公司。
【英文】
Donnelly, James H. and William R. George (1981), Marketing of Service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五、 引用期刊(包含作者的名字、出版日期、文章標題、期刊全名、期刊的期數、出
版的月份以及頁數)。
【中文】
劉水深 (1983),「消費者價格意識之探討」,管理評論,第2 卷,第4 期,頁12-37。
【英文】
Wensley, Robin (1981), “Strategic Marketing: Betas, Boxes, or Bas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45 (Summer), 173-82.

六、 引用書籍內文章,文章作者與書籍作者非同一位。
【英文】
Nevin, John R. and Ruth A. Smith (1981),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a Retail Gravitation
Model: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in The Changing Marketing Environment, Kenneth
Bernhardt et al.,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50-73.

七、 如果同一位作者出現超過一次。用四個破折號(不要用底線),來代替每個作者
的名字。
【英文】
Fornell, Claes and David F. Larcher (1981a),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February),
39-50.
----and----(1981b),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August).

八、 如果兩個以上的出版品,是同一位作者且出版日期為同一年,在年之後要用不同
的字母標示,在正文引用時該字母也必須呈現在正文中。
【英文】
Day, George (1981a),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in Review of
Marketing 1981, Ben Enis and Kenneth J. Roering,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 (1981b),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ssues,” Journal of
Marketing,
45 (Fall), 60-67.

九、 引用博碩士論文
【中文】
王大陸 (1986),「台中地區職業婦女工作滿足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英文】
Coughlin, Maureen (1980), “Fear of Success: Reaction to Advertising Stimuli and Intention
to Purcha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十、 引用網頁
【英文】
Doe, John R. and Mary Smith (2000), “Learning from the Web,” (accessed June 2, 2000),
[available at insert URL here].

十一、 以上未舉例者,請類推處理。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進度甘特圖] 大家要注意!!!!

大家好:
我是健銘 我想了想 雖然離我們報告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但都沒有計畫還是不行的啊!!! 因此我做出這個簡單的甘特圖 
來提醒大家應有時程 : )   (按下可放大)

另外以下是目前的工作分配 我希望 Q&A設計 和 報告創意設計(譬如劇情、變裝等) 可以由我和東哥以外的四位同學 視工作輕重分配以上這兩部分 (也可下次上課再分配)

建築             ──J姐
歷史             ──豪哥
文化             ──挑姐
美食             ──阿紫
人 書面報告── 東哥
產業 投影片──健銘哥

目前大概是這樣 當然大家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歡迎回文或寄信給我  感謝大家 : )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自介] 我是健銘

大家好 我是資科四的廖健銘 興趣是打羽球和看電影 但是最近準備論文和留學考試比較忙一些 重點是 很高興能跟大家同組共事 :  ) 謝謝大家

順便說一下 我在東哥所發表的「第二周的工作分配」有新的建議 大家可以去看看 : )

p.s.我今天幫部落格加了三個新的東西
1.Recent Comment (請大家多留意這個!! 就可以知道最近在討論什麼囉)
2.新的投票(不是很重要啦 讓大家輕鬆一下 : )  )
3.新的部落格圖案(希望能讓這個blog看起來更好看囉)

感謝大家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自介

我是潘韋豪 MARK 喜歡打籃球賺錢 愛吃肉 不過最近吃素 自介是這樣嗎??

第二週的分工

上台報告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觀光列車,帶著眾同學與老師進行

建築、歷史、文化、人、美食、產業等六種面向的解說,在查找資料的階段,分工方式也就是六個人每人挑一個面向來進行。昨天分配的結果,各是:

建築──J姐
歷史──豪哥
文化──挑姐
人──東哥
美食──阿紫
產業──健銘哥




---
請大家將書面資料整理好後=>貼上來,我來整理;
PPT草稿條列式(也就是組織圖)=>貼上來,健銘哥來整理。

----

最後,請大家趕快PO自介文吧!!!!!!!!!!!!!!!!!!

參考格式如下: 星座血型綽號 綽號原因 興趣 特殊癖好 笑話一則 小故事....

Go~!

好啦我要上課了 掰掰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突發奇想--兩派人馬

突然想到,上台報告那一天,要不要每個人都打扮成各一個俄國名人的樣子?
(如:《齊瓦哥醫生》的作者巴斯特納克柴可夫斯基列寧史達林戈巴契夫、凱薩琳二世等)

其中,柴可夫斯基(自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列寧凱薩琳二世(應該稱作葉卡捷琳娜二世,努力將聖彼得堡成為首都)等,屬於聖彼得堡派;

齊瓦哥醫生(自莫斯科出生)、史達林戈巴契夫(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等,屬於莫斯科派。

然後就有兩派人馬了...

大家覺得呢?

文化的視覺化呈現及笑話一篇

首先,很謝謝大家的資料,並且很慚愧現在才進來這樣ˊˋ

看完了大家所貼的文章,莫斯科與聖彼得堡兩都的不同,包括歷史、文化、建築,與景觀風格不同等。

我想,如果能盡可能"具體化"的方式來呈現的話,那麼上台的報告或許能
更加生動。

其中,建築、景觀風格可以「視覺化」用不同的照片來對比;

文化的部分較抽象,這裡我發現一篇文章,超‧酷‧的!!!!!!!

作者去過俄羅斯三次,對於莫斯科與聖彼得堡,他這麼描述:「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和聖彼德堡旅行,總是感覺這兩個大城市的不同,就像中國的北京與上海,越南的河內與西貢,不同無處不在。莫斯科的遊客以俄羅斯人居多,而且莫斯科的俄羅斯人看起來嚴肅,冷漠,拘謹,自信,牛氣;紅場周圍佈滿了員警,這多少讓我有些緊張,不過後來發現,員警根本不會找我的麻煩。而聖彼德堡人,以西方遊客居多,表情豐富,開放,浪漫,縱情。我在這裡十天,遊覽冬宮夏宮,去郊外的葉卡捷琳娜宮,看芭蕾舞《天鵝湖》,更多的時間是漫步大街,這裡的一切讓我興奮。我已經分不清遊客和本地人了;在這裡,員警遠沒有莫斯科多,只要遵守法律,員警不會打擾你。」

並且,拍了許許多多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人”進行比較,非常有趣!(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e65e0100fwhe.html)

另外,有人說,要分辨莫斯科及聖彼得堡人,還有一個方式,就是看走路速度。莫斯科總是腳步匆匆,而聖彼得堡人則閒情逸致,步調非常慢。

這些部分,就很鮮明地把文化這一塊「視覺化」,很適合拿來當PPT內容。

--

最後,除了阿紫PO的那個笑話以外,我也找到了另一則也是有關於公車的笑話:

(大多數的俄羅斯人其實不喜歡莫斯科人,因為莫斯科人有著大都會的驕傲與冷漠,也比較沒有耐心與禮貌,而聖彼得堡人則以文化氣質取勝。)


在公車上,一位老太太上車了,這時一位年輕人趕緊起來讓座,於是老太太一屁股坐下後,就問年輕人是不是聖彼得堡人,年輕人回答說是,也問老太太說,那你是不是莫斯科人,因為你還沒說謝謝!」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參考文章]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比肩而立的英雄城

原文出處

--


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比肩而立的英雄城

  在俄羅斯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兩座城市所扮演的中心角色,是俄羅斯其他城市所望塵莫及的。兩城的人口總數佔全國人口的1/10以上,兩城聚集的財富據說為全俄財富的80%。兩座城市都是俄羅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反過來,作為俄羅斯文化結構和民族性格的象徵,它們又在不斷地塑造俄羅斯。


【比肩而立的英雄城】

  自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以來,俄羅斯一直有“雙都”之說,也一直存在著兩個都城比肩而立的奇特景觀。 
  關於莫斯科城的最早記載出現在1147年的一部編年史中,作為一個公國之中心的莫斯科經過近3個世紀的發展,在15世紀後半期成為古代羅斯的都城。1703年,為了打開“一扇敞向歐洲的窗戶”,彼得一世下令在俄國最靠近西歐的地方建造新都,9年後正式遷都聖彼得堡,此後的200餘年間,聖彼得堡一直是俄羅斯帝國的都城,直到十月革命後首都才又遷回莫斯科。彼得遷都之後,莫斯科仍被稱為“第二都城”,或曰“陪都”;同樣,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列寧格勒仍長期被視為“十月革命的搖籃”和“革命之都”。在俄國歷史上的兩次衛國戰爭中,兩個“陪都”都分別有過鳳凰涅槃般的經歷: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和第二次大戰中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以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和英勇而被永遠載入了世界戰爭史冊,這兩座名副其實的“英雄城”因而也被俄羅斯人視為全民族的福星和救星。


【風格迥異的雙子星座】 

  
然而,俄羅斯的這對城市兄弟,彼此卻很不相像。莫斯科城是在數個世紀中自然形成的,整座城市呈環狀放射結構,以克里姆林宮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我曾在夕陽西下時站在莫斯科大學主樓前的觀景平臺俯瞰全城,只見一座座教堂穹頂反射著耀眼的金光,所謂“史達林風格”的若干座尖頂大廈遙相呼應,不同時期建起的各種樣式的高樓鱗次櫛比,共同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我也曾透過飛機的舷窗俯瞰夜色中的莫斯科,燈火通明的城市就像一顆透明的心臟,川流不息的車燈就像是血管中涌動的血液。讓莫斯科感到驕傲的是它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宗教氛圍,因此,這個城市有“俄羅斯眾城之母”和“一千六百座教堂的城市”的別稱,在俄羅斯文化史中影響深遠的“莫斯科是第三羅馬”的命題,更是將莫斯科奉為世界範圍的東正教中心。
  如果說莫斯科是一塊渾然天成的璞玉,那麼聖彼得堡就是一件精雕細刻的牙雕。這是一座按照君主心目中的藍圖在一片空地上精心建造的城市。它建在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地帶,由義大利等國的建築師和雕塑家設計、建造的歐式宮殿和官府,商場和民居,星羅棋佈地排列在眾多的大小島嶼上,寬闊的涅瓦河穿城而過,一條條人工開鑿的運河使城市的主要街道全都成了“濱河街”,聖彼得堡因而也有“北方威尼斯”和“千橋之城”的美譽。漫步河邊,你能看到城裏幾乎每座建築在河水中投下的那片隨波盪漾的倒影,走上一座座絕無雷同的大小橋梁,就能看到一道道獨特的建築景觀。年輕的城市卻被厚重的古典建築氣息包圍著,在嚴謹的建築規則和刻意的建築佈局之間卻也營造出了一個個靈動、抒情的城市空間,由於靠近北極圈而在夏季出現的“白夜”奇觀,更給聖彼得堡增添了一層夢幻色彩。 


【文化天平上的兩個秤盤】 
  
俄羅斯的文化結構具有某種東、西方混成的特徵,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仿佛就是俄羅斯文化天平上的兩個秤盤:富有宗教感和歷史感的莫斯科,平和內斂,莊重虔誠,似乎更多地顯示出俄羅斯文化的東方特徵;年輕的聖彼得堡則活潑張揚,自豪于其歐化和現代感,仿佛是俄羅斯文化中西方派傳統的鮮活體現。在俄羅斯歷史中,君主和國民對這兩座城市的不同態度,往往能折射出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某種變化,往往就體現為斯拉伕派和西方派這兩種長期對峙的社會思潮的此起彼伏。不過,城市的功能定位似乎也能塑造甚至改變一個城市的性格和風貌。彼得遷都聖彼得堡後,莫斯科逐漸成為一座“休閒城市”,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在聖彼得堡感到身心疲憊的彼埃爾決定去莫斯科,因為,“他覺得莫斯科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安靜的休息場所,在莫斯科他感到安靜、溫暖、習慣,好像是穿著一件寬大的舊衣服”。然而,在莫斯科成為首都之後,人們在將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作對比時,認為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的忙忙碌碌和後者的閒情逸致,莫斯科人總是腳步匆匆地奔走在各個地鐵站之間,聖彼得堡人則有著更多的時間和心情在涅瓦河畔不緊不慢地散步,於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似乎又成了兩種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代表。 
  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兩座俄羅斯人同樣引以為自豪的城市,卻有著不同的歷史和現實,不同的風貌和性格。但它們在角色輪換之後都沒有被過分地邊緣化,而一直髮揮著相近的、互補的功能。它們之間既對立又呼應,既競爭又互補的關係,也使得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及其內涵變得更複雜、更多元了。就這一意義而言,要想認識俄羅斯及其文化,首先就要去解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對俄羅斯的“雙都”。



故事與新聞》聖彼得堡與莫斯科

我是社會二陳思瑜
這是文章出處

--

有一個人在莫斯科上了擁擠的公車,旁邊的男子轉過頭來,對著他問:「你在克里姆林宮工作嗎?」他覺得莫名其妙,誠實回答:「不是。」那人又問:「那你以前曾經幹過祕密警察或情報人員嗎?」他更莫名其妙了,回答:「都不曾。」那人還有問題要問:「那,你從聖彼得堡來嗎?」被問的人用力搖搖頭,說:「不是,我是本地人。」 於是,問問題的人臉上湧冒出怒氣,大叫:「你踩到我的腳了!」

這是在俄羅斯流傳的笑話。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最高中央權力所在,祕密警察跟情報人員作惡多端,都引人害怕,但是,為什麼要問「聖彼得堡」呢?

因為俄羅斯總統普丁,是從聖彼得堡來的,而且他上任後,大量拔擢聖彼得堡的同鄉,最高峰時,他的內閣重要部會幾乎沒有哪名部長不具備聖彼得堡的背景、淵源。 不過這樣的笑話,除了凸顯普丁用人的風格之外,還有更長遠的歷史背景,那就是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幾百年來的對比、對立。從彼得大帝決定在面對歐洲的海口建造一座大城開始,聖彼得堡就成了俄羅斯西化歐化的中心,更是俄羅斯朝外開放的象徵;相形之下,羅曼洛夫王朝的舊都莫斯科也就蛻化為反西化,追求「大斯拉夫主義」的根據地了。

三百年了,聖彼得堡與莫斯科的對立,沒有停歇過,這兩個地方的權力消長,也沒有停歇過。彼得大帝大力西化,使得俄羅斯短短一百年中,從一個歐洲邊陲小國,變成一股歐洲其他國家不敢忽視的政治、文化力量,不過付出的代價是使得俄羅斯人認同錯亂,不再知道作為一個俄羅斯人,跟作法國人、德國人有什麼兩樣。因此刺激出了「本土化」的大斯拉夫主義,要尋找重建俄羅斯的精神,將歐洲外來文明趕出去。

儘管聖彼得堡一度在蘇聯時期改名為「列寧格勒」,不過列寧跟聖彼得堡的國際化、歐化氣氛,其實是格格不入的。列寧和他領導的共產黨,是不折不扣莫斯科的傳人,對歐洲充滿敵意,明白宣示走內向、封閉的道路。

俄羅斯民族的命運,就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拮抗中起起伏伏,構成了二十世紀歷史的重要主題之一。

台灣的南北對立,看來只會越加嚴重,從治水到罷免,現在什麼議題都能被炒成藍綠決鬥,也都能被動員成南北對抗。南北對立,也就越來越有聖彼得堡與莫斯科那種文化對立的意味了。這不是等閒輕鬆的事,至少俄羅斯歷史的經驗教訓如此顯示。如果硬將台灣撕裂成封閉內向的南部與開放外向的北部,凡事只能在這兩條路線中選擇一條,那台灣將變成怎樣?多讀讀俄羅斯這三百年的歷史變化,我們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必要的智慧吧!

【2006/06/22 聯合報】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參考文章] 莫斯科和聖彼德堡:"雙都"輝映俄羅斯

大家好:


我是健銘,這篇是人民日報的文章,文章主要在介紹和比較此兩都市的不同,網站原文在此: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60345/60352/4416581.html

但由於是簡體的,為了大家閱讀方便,我將全文轉為繁體貼在下面,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

莫斯科和聖彼德堡:"雙都"輝映俄羅斯


         在俄羅斯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莫斯科和聖彼德堡這兩座城市所扮演的中心角色,是俄羅斯其他城市所望塵莫及的。兩城的人口總數占全國人口的1/10以上,兩城聚集的財富據說為全俄財富的80%。兩座城市都是俄羅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反過來,作為俄羅斯文化結構和民族性格的象徵,它們又在不斷地塑造俄羅斯。

  比肩而立的英雄城

  自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德堡以來,俄羅斯一直有“雙都”之說,也一直存在著兩個都城比肩而立的奇特景觀。

  關於莫斯科城的最早記載出現在1147年的一部編年史中,作為一個公國之中心的莫斯科經過近3個世紀的發展,在15世紀後半期成為古代羅斯的都城。1703年,為了打開“一扇敞向歐洲的窗戶”,彼得一世下令在俄國最靠近西歐的地方建造新都,9年後正式遷都聖彼德堡,此後的200餘年間,聖彼德堡一直是俄羅斯帝國的都城,直到十月革命後首都才又遷回莫斯科。彼得遷都之後,莫斯科仍被稱為“第二都城”,或曰“陪都”;同樣,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列寧格勒仍長期被視為“十月革命的搖籃”和“革命之都”。在俄國歷史上的兩次衛國戰爭中,兩個“陪都”都分別有過鳳凰涅槃般的經歷: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和第二次大戰中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以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和英勇而被永遠載入了世界戰爭史冊,這兩座名副其實的“英雄城”因而也被俄羅斯人視為全民族的福星和救星。

  風格迥異的雙子星座
   然而,俄羅斯的這對城市兄弟,彼此卻很不相像。莫斯科城是在數個世紀中自然形成的,整座城市呈環狀放射結構,以克里姆林宮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我曾在夕陽西下時站在莫斯科大學主樓前的觀景平臺俯瞰全城,只見一座座教堂穹頂反射著耀眼的金光,所謂“史達林風格”的若干座尖頂大廈遙相呼應,不同時期建起的各種樣式的高樓鱗次櫛比,共同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我也曾透過飛機的舷窗俯瞰夜色中的莫斯科,燈火通明的城市就像一顆透明的心臟,川流不息的車燈就像是血管中湧動的血液。讓莫斯科感到驕傲的是它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宗教氛圍,因此,這個城市有“俄羅斯眾城之母”和“一千六百座教堂的城市”的別稱,在俄羅斯文化史中影響深遠的“莫斯科是第三羅馬”的命題,更是將莫斯科奉為世界範圍的東正教中心。
   如果說莫斯科是一塊渾然天成的璞玉,那麼聖彼德堡就是一件精雕細刻的牙雕。這是一座按照君主心目中的藍圖在一片空地上精心建造的城市。它建在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地帶,由義大利等國的建築師和雕塑家設計、建造的歐式宮殿和官府,商場和民居,星羅棋佈地排列在眾多的大小島嶼上,寬闊的涅瓦河穿城而過,一條條人工開鑿的運河使城市的主要街道全都成了“濱河街”,聖彼德堡因而也有“北方威尼斯”和“千橋之城”的美譽。漫步河邊,你能看到城裏幾乎每座建築在河水中投下的那片隨波蕩漾的倒影,走上一座座絕無雷同的大小橋樑,就能看到一道道獨特的建築景觀。年輕的城市卻被厚重的古典建築氣息包圍著,在嚴謹的建築規則和刻意的建築佈局之間卻也營造出了一個個靈動、抒情的城市空間,由於靠近北極圈而在夏季出現的“白夜”奇觀,更給聖彼德堡增添了一層夢幻色彩。
   文化天平上的兩個秤盤

  俄羅斯的文化結構具有某種東、西方混成的特徵,而莫斯科和聖彼德堡仿佛就是俄羅斯文化天平上的兩個秤盤:富有宗教感和歷史感的莫斯科,平和內斂,莊重虔誠,似乎更多地顯示出俄羅斯文化的東方特徵;年輕的聖彼德堡則活潑張揚,自豪於其歐化和現代感,仿佛是俄羅斯文化中西方派傳統的鮮活體現。在俄羅斯歷史中,君主和國民對這兩座城市的不同態度,往往能折射出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某種變化,往往就體現為斯拉夫派和西方派這兩種長期對峙的社會思潮的此起彼伏。不過,城市的功能定位似乎也能塑造甚至改變一個城市的性格和風貌。彼得遷都聖彼德堡後,莫斯科逐漸成為一座“休閒城市”,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在聖彼德堡感到身心疲憊的彼埃爾決定去莫斯科,因為,“他覺得莫斯科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安靜的休息場所,在莫斯科他感到安靜、溫暖、習慣,好像是穿著一件寬大的舊衣服”。然而,在莫斯科成為首都之後,人們在將莫斯科和聖彼德堡作對比時,認為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的忙忙碌碌和後者的閒情逸致,莫斯科人總是腳步匆匆地奔走在各個地鐵站之間,聖彼德堡人則有著更多的時間和心情在涅瓦河畔不緊不慢地散步,於是,莫斯科和聖彼德堡似乎又成了兩種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代表。
   莫斯科和聖彼德堡,這兩座俄羅斯人同樣引以為自豪的城市,卻有著不同的歷史和現實,不同的風貌和性格。但它們在角色輪換之後都沒有被過分地邊緣化,而一直發揮著相近的、互補的功能。它們之間既對立又呼應,既競爭又互補的關係,也使得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及其內涵變得更複雜、更多元了。就這一意義而言,要想認識俄羅斯及其文化,首先就要去解讀莫斯科和聖彼德堡這對俄羅斯的“雙都”。 (劉文飛)

《人民日報》 ( 2006-05-23 第16版 )

[參考文章]300年爭吵 俄知識份子眼中聖彼德堡與莫斯科

大家好:
              我是健銘,這篇是新華網的文章,作者林精華是以俄國從古至今知識份子的角度來比較此兩城市的不同,網站原文在此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5/30/content_895756.htm

但由於是簡體的,為了大家閱讀方便,我將全文轉為繁體貼在下面,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

300年爭吵 俄知識份子眼中聖彼德堡與莫斯科



新華網 (2003-05-30 14:30:53) 來源:南方週末


聖彼德堡像歐美殖民地,少有民族根基,而多與外國混雜,卻不和本土大眾融合。(果戈理)


聖彼德堡主要是官方的,是新俄羅斯的復興;莫斯科是古俄羅斯的,是舊俄國的首都。(H•戈爾謝瓦諾夫)


莫斯科乃俄羅斯人民中心之城,而聖彼德堡相對而言是外國的城市,它顯示的是老巴羅克風格,充當的是帝國中心之都。(E•特魯別茨科伊公爵)


聖彼德堡的重要性在於“比起莫斯科來,它考慮歐洲民主的高級理念要早且深刻得多。”(別爾嘉耶夫)


18世紀


1703年5月27日(俄曆5月16日),彼得大帝開始建立被命名為聖彼德堡的新城。1712年彼得發佈聖彼德堡作為帝國新首都的通告。


由此引發的反對聲音和贊同意見此消彼長。隨著彼得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強硬統治,聖彼德堡度過了它第一個艱難歲月,成為世界著名首都,可是爭論卻沒有終止,更多的“莫斯科人”和“聖彼德堡人”捲入其中:聖彼德堡城絕大部分人士是莫斯科移民,他們要為這個新首都辯護。著名作家A•蘇馬羅科夫在1785年說:“彼得改變了自然界,但給了我們新的心靈。”1773-1774年間受聘于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狄德羅,曾經指出聖彼德堡作為邊境城市的不合時宜性,認為一個國家的首都位於國家的邊陲地帶,就如同人一個人的心臟發生了位移,或者一個人的肚子長在了大腳趾上,如果法國宮廷把都城從巴黎遷到馬賽,那麼法蘭西整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就會崩潰。


在眾多挑起聖彼德堡是非之爭的言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M•謝爾巴托夫公爵(1733-1790),這位帝國社會烏托邦分子和著名學人寫下了《莫斯科,請忘卻她》(1787)。他聲稱:莫斯科乃國家權力的守護神、祖國神聖榮譽的保護者、知識的珍愛者、和平生活的福地,但皇帝拋棄了莫斯科,由此導致俄國的綱常倫理被嚴重損壞,但莫斯科這處神聖的“第三羅馬”之地絕不應該荒蕪。


這個籲請的重要性在於:動用“第三羅馬”概念質疑聖彼德堡作為首都的合法性。西元988年古羅斯經由拜占廷(即君士坦丁堡)接受東方基督教——東正教,俄國就信奉拜占庭乃“第二羅馬”之說。1204年君士坦丁堡這個“不朽之城”被十字軍佔領,1453年被“異教徒”攻陷,但這個史實卻沒有動搖俄國對“羅馬”的信仰,而是孕育出一種神奇的新意識,即俄羅斯要成為基督教的真正信仰者和保護者、莫斯科是拜占廷的直接繼承者或第三羅馬。隨著莫斯科戰勝韃靼蒙古、斯拉夫民族信念顯示出生機,隨著東羅馬帝國走向衰亡,“莫斯科—第三羅馬”意識被提升為一種民族理念。普斯科夫一修道院修士菲托夫在《神聖的古羅斯》中提出世界歷史是三大羅馬/三大帝國的歷史,第一羅馬敗於崇拜多神教,第二羅馬拜占廷敗於同天主教的複雜關係,此後歷史屬於第三羅馬——作為東正教中心的莫斯科。俄羅斯要拯救世界的彌賽亞理念就這樣通過莫斯科而由此形成了!


因而,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德堡,這在老莫斯科人看來,乃是對古老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施以暴力。可是,這又提示了聖彼德堡人策略性地使用“羅馬”概念:18世紀中葉就有人把聖彼德堡比作新羅馬,認為它是對“第三羅馬”莫斯科的延續,是最後一個羅馬,是一個新的聖城。


在誰擁有羅馬優先權之爭中,“城市-長生鳥”成了莫斯科的神話,尤其是莫斯科一次次在戰火或火災中復興起來,這種神話更獲得了廣泛影響:斯拉夫派理論家K•阿克薩科夫就聲稱“莫斯科在灰燼中又復活了,並且是隨著俄羅斯大地一道復活的”。與之相對應,聖彼德堡乃“註定要滅亡之城”,原本就有的聖彼德堡乃反基督城之說被進一步強化:著名政論家赫爾岑公開聲言:“聖彼德堡永遠會促使任何一個正派人去詛咒這個巴比倫。”


19世紀


19世紀,關於聖彼德堡的爭論變得更為複雜了!


爭論之一是關於城市建築理念。聖彼德堡最早的建築風貌儘管要兼有莫斯科形象,但是在“理想城市”建設方案中,聖彼德堡睿智地模仿了羅馬、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形象,莫斯科形象消失在外來的借鑒風格中。多年後波羅的海地區一個德國人甚至稱,“聖彼德堡乃一座人造城,她的產生是神速的,與俄羅斯帝國發展同步,她的衰落和消亡也會是這樣快速的。”當然,還有另一種聲音,說聖彼德堡乃“造型藝術之城”,聖彼德堡使東西方建築藝術和諧起來的做法,教會了俄國人選擇建築韻律。


當然,更為重要的爭論是關於聖彼德堡功能或使命所掩蓋的問題。在這方面,普希金是很有代表性的:1833年的敍事長詩《青銅騎士》(副標題“聖彼德堡故事”)敍述聖彼德堡對國家的意義和對具體居民的價值是分裂的,而彼得大帝騎著騰空飛躍的駿馬雕像,作為聖彼德堡的地標,其面向西方的意義,在下層市民看來乃恐嚇普通人之物。


19世紀初聖彼德堡獲得異己之城的名聲已經公開化,著名暢銷書作家蘇馬羅科夫(1760-1846)在其《舊風俗與新生活方式》(1841)中稱,莫斯科有我們的鄉村教堂、皇宮、美麗的郊區、祖傳的定居生活,而聖彼德堡只有豪華的建築,沒有與之相匹配的俄羅斯式生活。


斯拉夫主義創始人之一A•C•霍米亞科夫之作《論新與舊》(1839)提出,新時代是從彼得大帝建造聖彼德堡開始的,它使俄國變得和西方一模一樣,而西方於俄國而言是格格不入的。1856年K•阿克薩科夫在《首都的意義》中稱聖彼德堡為“俄羅斯的外國首都”,認為聖彼德堡割斷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籲請皇帝遷都回莫斯科———“人民的首都”,放棄聖彼德堡這個只是屬於“政府的首都”,否則只能以“函授方式”間接管理俄羅斯。


不過,19世紀後期兩派之爭有和解趨勢。新斯拉夫派作家和出版家B•M•加爾申(1785-1888)聲稱,“莫斯科是俄國生活的自然作品,而聖彼德堡乃人工製造的樹木和人工餵養的植物。俄羅斯需要莫斯科,聖彼德堡需要俄羅斯。聖彼德堡乃寄生物,即使整個俄羅斯病了,聖彼德堡卻在發表長篇大論。”


總之,在19世紀知識精英的爭論中,聖彼德堡是文明之城,如果聖彼德堡認為莫斯科乃拜占廷——亞洲的落後之所,那麼莫斯科則把聖彼德堡看作歐洲的外省;或者相反,如果說莫斯科是俄羅斯的精神家園和祖國古老榮譽的維護者,那麼聖彼德堡則扮演了俄羅斯的西方性文明之代表的角色。


白銀時代


19-20世紀之交,俄國文化迎來了一個新的繁榮時代,史稱白銀時代。


在白銀時代,關於聖彼德堡身份認同問題依然很敏感,但爭論方式和思想進步了。A•梅爾特瓦格這位以研究俄國土地問題著名的經濟學家、以編輯經濟學週刊《主人》而著名的出版家,寫下著名的散文《聖彼德堡與莫斯科》,稱“在莫斯科和聖彼德堡兩個世紀的對立期間,不是政治而是文化創造了他們的不朽。莫斯科是從‘土地’裏成長起來的,因此有著強烈的保守特徵。彼得大帝不能容忍莫斯科的保守主義,而莫斯科的保守主義也不因為體力崇拜時代的退卻讓位於日益增長的個人主義。兩百年前對於新生的俄國文化力量而言,聖彼德堡還只是人工育苗的花圃,國家文明之力在此慢慢生長著。而莫斯科人喜歡確證,聖彼德堡不是俄羅斯之城。可是,俄羅斯與外國文化雜交,加速了聖彼德堡的發展,並賦予了它多種很像西歐文化的特徵。……聖彼德堡乃俄國現代文化力量的避難所,莫斯科則反映了俄國文化的不足,以至於有什麼樣的俄羅斯就有什麼樣的莫斯科。莫斯科從俄國接受的文化資源比聖彼德堡的中等水準還要低,因為悠久歷史使它在文化創造力方面遠落後於聖彼德堡,但是莫斯科具有聖彼德堡所沒有的大膽”。主要在聖彼德堡活動的著名象徵主義文學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基督與反基督者》第三部《反基督者(彼得與阿列克塞)》中,已經構築了聖彼德堡與莫斯科分別為“進步”和“落後”的形象,而且這種“進步”與“落後”之爭是血淋淋的,尤其是聖彼德堡的“進步”是以犧牲俄國的宗教信念、俄國的人性為代價的,但是這種進步又是必要的。


1918年俄國突然出現一個討論聖彼德堡的高潮:這是因為十月革命導致知識界預感聖彼德堡要發生巨變?還是知識界本身要借聖彼德堡表達什麼思想?1918年聖彼德堡一家出版社推出了《聖彼德堡與莫斯科》論文集,包括《聖彼德堡的本質消亡了嗎?》、《聖彼德堡與俄羅斯的經濟命運》、《守衛涅瓦》等,對十月革命後的聖彼德堡和莫斯科進行重新評估,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舊聖彼德堡的懷戀和維護,堅信“聖彼德堡不是皇帝的臆想所為,也不是官僚政治的虛構之物。聖彼德堡乃偉大人民的天才思想,是對人民的創造力和天才的證實。聖彼德堡是被俄羅斯文化所征服的俄國北方”。著名政治家和出版家H•烏斯特利亞洛夫在《聖彼德堡的命運》(1918)中稱,“正是聖彼德堡時期才把俄國從莫斯科外省的鄉村小院引向了真正歐洲和世界大國之途”,“經由聖彼德堡才使得古羅斯變成了偉大俄羅斯”,“俄羅斯若是再要復興,首先就應該接受自己歷史的聖彼德堡時期,接受聖彼德堡的‘理念’和‘靈魂’。聖彼德堡的靈魂應該復活,彼得大帝的事業也要成為俄國人民的事業。俄羅斯要把歷史的邏輯和力量扭轉到彼得大帝之路和傳統上來。”


蘇聯時代


十月革命後,經由彼得格勒變成了列寧格勒的聖彼德堡,很少被蘇聯納入文化平臺上討論:一方面因為遷都莫斯科,對這兩個都城的定義基本上由其政治地位確定,試圖繼續從文化上另外確認其形象將成為一種政治上的冒險行為;另一方面,白銀時代大批關注這兩個城市的知識精英流亡國外,蘇聯境內已少有能從文化上評價與莫斯科相對應的聖彼德堡的博學之士。可是,兩個世紀的聖彼德堡所生成的獨特形象和所積澱的宏大意義,和體現俄羅斯本土性的莫斯科一樣,成為海外僑民認同故土的精神資源。


不同時代俄國眼中的彼得堡形象總是與莫斯科聯繫在一起的,並因為各自的文化意義在不同闡釋中不斷得到釋放,以至於彼得堡形象隨時代變化而常新。這種情形,類似于海涅談“慕尼克/柏林”,或者是大仲馬、司湯達、巴爾扎克等人談“巴黎/外省”,通過參照系把所要討論的城市及其形象更明確地呈現出來。 (文/林精華)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大家好 我又來了

大家好:
我是健銘,我又來了,大家在po找到的資料之餘,也歡迎大家po一下自介喔,還有如果大家對這個部落格有任何建議歡迎大家email給我,或是回復在這篇文章都可以:﹞ ,另外想到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大二時修媒體素養概論時小組做的blog(主題是討論同志的迷思),雖然課程結束後沒有再更新了,但許多很棒的回憶都可以存在裡面,現在看起來也是很棒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  http://gendernccu.blogspot.com/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這裡討論有關本課的議題

各位俄羅斯研究導論的同學:
大家好,我是資科四的廖健銘。那最近大家就可以將有關於「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特色」的資料放在這個部落格上,大家可以每天上去看一下,到下禮拜三3/10就要決定題目了,感謝大家。

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