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俄羅斯人其實不喜歡莫斯科人,特別是俄羅斯第二大城──聖彼得堡人。因為他們覺得莫斯科人有著大都會的驕傲與冷漠,也比較沒有耐心與禮貌,而聖彼得堡人則以文化氣質取勝;相對之下,莫斯科人則認為聖彼得堡人只不過是群自我感覺良好的傲慢傢伙,其實骨子裡一點文化都沒有。
(大紀元3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彭莉香/俄羅斯報導ww.epochtimes.com/b5/4/3/1/n476240.htm)
對於莫斯科人與聖彼得堡人的對立,俄國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笑話:「在公車上,一位老太太上車了,這時一位年輕人趕緊起來讓座,於是老太太一屁股坐下後,就問年輕人是不是聖彼得堡人,年輕人回答說是,也問老太太說,那你是不是莫斯科人,因為你還沒說謝謝!」
(自由新聞網,記者彭莉香/俄羅斯報導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r/1/life/travel-2.htm)
這個想當然爾是源自於聖彼得堡,是他們拿來諷刺莫斯科人的笑話。
相對於聖彼得堡,莫斯科卻流行著另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在莫斯科上了擁擠的公車,旁邊的男子轉過頭來,對著他問:「你在克里姆林宮工作嗎?」他覺得莫名其妙,誠實回答:「不是。」那人又問:「那你以前曾經幹過祕密警察或情報人員嗎?」他更莫名其妙了,回答:「都不曾。」那人還有問題要問:「那,你從聖彼得堡來嗎?」被問的人用力搖搖頭,說:「不是,我是本地人。」 於是,問問題的人臉上湧冒出怒氣,大叫:「你踩到我的腳了!」」(聖彼得堡與莫斯科【2006/06/22 聯合報】 【楊照】)
(註:這是在俄羅斯流傳的笑話。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最高中央權力所在,祕密警察跟情報人員作惡多端,都引人害怕,但是,為什麼要問「聖彼得堡」呢?因為俄羅斯總統普丁,是從聖彼得堡來的,而且他上任後,大量拔擢聖彼得堡的同鄉,最高峰時,他的內閣重要部會幾乎沒有哪名部長不具備聖彼得堡的背景、淵源。 不過這樣的笑話,除了凸顯普丁用人的風格之外,還有更長遠的歷史背景,那就是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幾百年來的對比、對立。從彼得大帝決定在面對歐洲的海口建造一座大城開始,聖彼得堡就成了俄羅斯西化歐化的中心,更是俄羅斯朝外開放的象徵;相形之下,羅曼洛夫王朝的舊都莫斯科也就蛻化為反西化,追求「大斯拉夫主義」的根據地了。)
這樣對一個地區的居民做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用幾個形容詞(特別是貶抑的詞)就把它們的形象刻板化似乎有點太過草率了。不過換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刻板印象當然不是無中生有的,實際上有它背後深遠的文化背景:
俄羅斯的文化結構具有某種東、西方混成的特徵,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仿佛就是俄羅斯文化天平上的兩個秤盤:富有宗教感和歷史感的莫斯科,平和內斂,莊重虔誠,似乎更多地顯示出俄羅斯文化的東方特徵;年輕的聖彼得堡則活潑張揚,自豪于其歐化和現代感,仿佛是俄羅斯文化中西方派傳統的鮮活體現。在俄羅斯歷史中,君主和國民對這兩座城市的不同態度,往往能折射出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某種變化,往往就體現為斯拉夫派和西方派這兩種長期對峙的社會思潮的此起彼伏。不過,城市的功能定位似乎也能塑造甚至改變一個城市的性格和風貌。彼得遷都聖彼得堡後,莫斯科逐漸成為一座“休閒城市”,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在聖彼得堡感到身心疲憊的彼埃爾決定去莫斯科,因為,“他覺得莫斯科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安靜的休息場所,在莫斯科他感到安靜、溫暖、習慣,好像是穿著一件寬大的舊衣服”。然而,也有人認為莫斯科人看起來嚴肅,冷漠,拘謹,自信,牛氣,紅場周圍佈滿了員警;而聖彼德堡人,以西方遊客居多,表情豐富,開放,浪漫,縱情。另外,在莫斯科成為首都之後,有人認為莫斯科人與聖彼得堡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的忙忙碌碌和後者的閒情逸致,莫斯科人總是腳步匆匆地奔走在各個地鐵站之間,聖彼得堡人則有著更多的時間和心情在涅瓦河畔不緊不慢地散步,於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似乎又成了兩種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代表。
(中國新聞網,記者劉文飛報導http://www.chinanews.com.cn/lxsh/news/2009/11-12/1961745.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e65e0100fwhe.html)
以下這些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e65e0100fwhe.html)部落格的作者分別在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所拍攝到的人:
[很多很多的照片]